阅读历史 |
请收藏本站网址:xiaoshuo199.com

67 伯圭屡拒刘虞召(1 / 6)

加入书签

却说刘虞为何大怒,原来郭逊呈给刘虞的这封信,是刘虞之子刘和写给他的。

——那话又说回来,刘和既是刘虞之子,为什么会在袁绍那里给他写这封信来,是因为刘虞和袁绍出於同样心思,想和袁绍结盟,因此把刘和之前派到冀州去了么?自然不是。

这话得从两年前袁绍欲立刘虞为天子这件事说起。

两年前,也就是初平二年,那时今天子刚刚继位登基,还在董卓的控制之下,当时的冀州刺尚是韩馥,袁绍仍然只是渤海太守而已,诸侯起兵,共同讨董,因为今天子继位,不合袁绍之意,加之又在董卓的操控下,袁绍遂与韩馥等商议,以为天子被董卓带去长安,路远相隔,消息不通,甚至连天子是否还活着目前各路诸侯都不知道,而刘虞乃是汉家宗室中的长者,素有名望,所以想拥立刘虞为天子。

这是前年的一段公案,究其根本,此是出於袁绍的私心,想通过拥立刘虞为天子,一则对抗长安的那个朝廷,二来通过拥立之功,实现他成为权臣的野心,荀贞在写给曹操的信中说袁绍居心叵测,人尽皆知,其实指的就是这一段故事。

袁绍等那时议定之后,就遣故乐浪太守张岐等人,带着他们的这个建议到幽州,请求刘虞来继皇帝之位。结果张岐等见到刘虞,诉说来意之后,刘虞勃然大怒,厉色斥之,说道:“现在天下崩乱,主上蒙尘,我既身为国家宗室,又深受朝廷重恩,岂能行此不忠反逆之事?而今群雄起义兵,攻讨董贼,吾等应当努力同心,共迎天子还旧都才是,袁本初何能出此悖议?”

坚决不肯接受袁绍的这个建议。

张岐等回去冀州,把刘虞的答复告诉了袁绍、韩馥等人,但袁绍仍不死心,他还是存着“另立中央”的这个念头,於是就又建议请求刘虞领尚书事。尚书台是朝廷的行政中枢,但凡有对官员的委任,通常都是得由尚书台颁下任命,袁绍的这个建议,实际上是为了便於按照国家的既定制度来给他们众人封官。然而,刘虞再次严厉地拒绝了袁绍的这个请求。

不但拒绝,而且刘虞见袁绍一而再的遣使前来,不胜其烦,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,维护自己的名誉,省的别人说闲话,这一回,他干脆把袁绍派来的说客给杀掉了。

好在这次袁绍派的不是张岐,张岐倒也算是侥幸逃得一命。

杀掉说客之后,刘虞为进一步的表示对天子的忠心,遂就选其州府掾吏,右北平人田畴和州府从事鲜於银蒙险间行,前赴长安,觐见天子,以述忠诚。

天子见到田畴、鲜於银,非常的开心。说来今天子也是可怜,想他以少年之龄,忽被董卓立为天子,然后就一直处在董卓的控制下,日日受董卓淫威逼迫,朝不保夕,天天提心吊胆,说是贵为一国之君,实连乡野孩童的日子过得都不如之,他是早就想逃离董卓,回去洛阳了,遂在田畴、鲜於银离开以后,他感念刘虞的忠心,思来想去,忽然想到刘虞的儿子刘和现在朝中任侍中之职,乃竟是生了一念,便把刘和召来,私下里偷偷地对刘和说,叫他回幽州去,请刘虞领兵来长安,接他回洛阳。

却说这天子也端得是年幼无知,袁绍等人各自拥重兵,联兵数十万都不来打长安,个个心怀鬼胎,坐视他被董卓控制而不管,只一个远在幽州的刘虞,其人就算真的忠心耿耿,难道只凭其一人,就有能力把他从长安救出,再次复兴大汉么?这显然是不可能的。

不过话再说回来,要说天子年幼无知,倒也不尽然,从他派刘和去找刘虞,而不是让刘和去找袁绍、袁术等人帮忙,则可以看出,他对袁绍这些所谓“世受汉恩”的高门士人是非常的失望,知道他们是靠不住的。

这些且不必多言,只说刘和接了圣旨,便从长安城里出来,悄悄地奔幽州去。

从长安出来入山东,主要是两条道路,一条是出潼关,一条是先向东南行,到商洛县,随之由此经武关而出关中。潼关,刘和自然是无法从那里过的,潼关是长安东边的重关,有严兵把守,那么他就只有经武关这条路可走,而武关邻南阳郡,从武关出来后,首先到达的南阳郡的地界,需要再从南阳北上,经颍川和河内等冀州等郡,最终才能北上抵至幽州。

却就在刘和千辛万苦,一路上不但要躲避董卓兵士的盘查,且还不知道遇到了多少股盗贼,可谓历经磨难,好不容易到了南阳后,袁术彼时已占据南阳,刘和不免要去见一见他。原本刘和想着,可算是到自己人的地盘了,总能歇上几天,洗洗长途之苦,但浑然没有料到,袁术见到他,知了此个消息,居然听从了他谋士李业等人的意见,把刘和给扣留了下来!同时,袁术按李业等的进言,自己派人去幽州见刘虞,把刘和带着圣旨,天子召他勤王救驾此事转告与之,告诉刘虞,说愿与之一同联兵去长安救回天子,叫他派兵来南阳郡,与自己会合。

话到此处,就得说上一句,袁术为何会这么做?原因也很简单,袁绍挟袁氏之名,今於海内的名气一时无两,远远高过袁术,袁术对此嫉妒不已,如此,他要想自己的名望盖过袁绍,最好的办法是什么?当然就是有“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