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请收藏本站网址:xiaoshuo199.com

第133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他也是要面子的。

更何况,他如今尚未到而立之年,还没有让权的想法。

就让太子再多歇两年吧。

对于嘉乐帝的提议,贺明隽的回答是“不必了,他们能教我什么”

原本他是打算让楚毓到东宫任职的,只是赵青山做得不错,东宫的职官暂时没必要再变动。

且他还想看看楚毓日后会选二皇子还是三皇子。

因此,他不打算干涉楚毓的分配。

贺明隽能大概猜到嘉乐帝的难处。

因为他宠辱不惊,呃,也可以说是厚脸皮,太傅等人的劝说和批评他都当耳边风,丝毫不放在心上。,

他的身份和身体状况,又让他们罚不得,他们便只好找他的家长。

也难为他们了。

不过,这样互相为难的日子就要结束了。

贺明隽对嘉乐帝道“太傅那边,儿臣会好好与他沟通的。”

到了下一次授课的日子,贺明隽没有去崇文馆,而是把林中书令请到田间。

他问“太傅以为,为君之责是什么”

林中书令一甩衣袖,捋着胡子,开始了长篇大论。

贺明隽没有反驳,只在林中书令清咳时让人奉茶,他才开口道“在本宫看来,一国之君最重要的责任,便是让他的子民吃饱穿暖。百姓能好好活下去,就不会生事端。”

“我只是想做些实事罢了。”

林中书令的神色极其复杂先是惊讶,接着是喜悦,随后又浮现几分敬佩和欣慰。

等他又问了些详细情况,更是惭愧道“是老臣狭隘了”

贺明隽很好,忽悠过去了,他可以安心种地了。

古穿文(12)

贺明隽那么说,也并非是全然糊弄林中书令。

他如今说是在种地,可根本不需要自己动手,身份限制是其次,他的身体也不允许他参加劳动。

他能做的,不过是动动口指点一下、不时来观察一下庄稼的情况,就像个地主一般。

和地主不同的是,他每天都要写观察日记而已。

贺明隽其实可以靠脑子记住,但还是选择用笔记下来,就当练字了。

再者,也方便将来整理成农学书。

贺明隽对名留青史、万民敬仰没有什么兴趣,这么做是顺手为之,也是一举多得的事。

他既然在林中书令面前“慷慨陈词”,那总要做出来点实绩。

而且,这有利于他完成“河清海晏”的附加任务。

如今是农耕时代,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
百姓能生存下去,社稷才稳定,税收增加了,国家才有钱养兵

等将来某一日鞑子来犯,他们不至于毫无反击之力。

这并非是一日之功。

剧情中提到,北齐和晏国有一场大战发生在嘉乐十五年,也就是九年后。

而实际上,几乎每年边境都不太安生,若是北齐出现荒年,他们就来抢。

北齐是游牧民族,男子几乎都是在马背上长大的,因从小吃牛羊肉喝牛羊乳,体格健壮,比起大多晏国人,他们更善战,或者说凶残。

边境的百姓都称呼北齐人为“鞑子”。

贺明隽不知道那场战争会不会发生,时间门会不会有变动,但总要自己够强才无所畏惧。

好在他身份不低,作为太子,他目前虽没有实权和影响力,却颇得嘉乐帝看重。

如今他明显表现出对实务感兴趣,那以后的科考这方面的比例就会增加,进而培养一些实干人才。

上面的领导表达出自己的偏好,那下面的官员就算不是爱民如子的好官,有些人为了升迁,也会迎合的。

贺明隽想,要不要给基础官员加一门农业考试

劝课农桑本就是县令的职责。

多鼓励一些人一起好好种地。

不过这一届考生是来不及了

才通过科考、正在准备“释褐试”的中第者们丝毫不知道自己逃过一劫。

和太傅等人“畅谈人生”之后,贺明隽的日子更悠闲了些。

如今的东宫还称不上密不透风、尽在掌控,但至少众人还算各司其职,没有误事。

赵青山来东宫已经近两个月,他能力不差,又为了得到重用格外用心,自是使出了浑身解数,他早就把东宫的人事摸清了,对太子也有一定的了解。

太子只是懒得管事,但绝对不傻

尽心做事的人,太子是看在眼里的。若有人想糊弄甚至拿捏太子,那简直是老寿星上吊。

前任詹事不就是前车之鉴吗

赵青山看得明白。

太子登上那个位置之后的事,他只敢偷偷想想▓▓,但他清楚现在好好表现准没错。

要一个宦官任太子詹事不大合适,贺明隽便给赵青山安排了别的职位。只是大家都清楚,赵青山就相当于东宫的大总管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