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请收藏本站网址:xiaoshuo199.com

第293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晁错闻言,知道这事是没有回转的余地了。

新设立的统钱局看样子是与内帑国库形成三角之势。

不过为了避免内帑和国库为了好看而挖统钱局的墙角,刘瑞也在朝会上递上自己的奏疏,给内帑和国库的借钱流程加了一堆限制条例,同时定下了强制还款日期。

如果不是这时缺乏值得信赖的凭证,刘瑞高低要整国债那套。

不过想想交子在发明之后给人们带来的诸多麻烦,以及那和废纸无疑的大明宝钞。刘瑞便生生抑制了这种冲动,避免好心成了底层人民的催命符。

超前一时是先知,超前一世是祸害。

…………

这个朝会算是刘瑞回来后开的最长的一次朝会。

因为要聊的事情太多,所以连午膳都被耽误了,只能忍着腹部的饥饿继续听着。

好在刘启也不是不体贴的人,在意识到朝会过久后特许朝臣坐着议事。

后半场的重点无非是统钱局由谁管理,如何决定要不要铸钱,要铸多少钱等一系列的麻烦问题。

因为对刘启的揽权本能深有体会,所以刘瑞并不掺和后续讨论,只是看着所有人都围着这个新设的金馍馍叫个不停,最后由德高望重,心思细腻的田叔接下这个“统钱令”(行长)的重任。

“太子怎么看?”因为这个统钱局的设想是刘瑞提出的,所以在下面的人吵了一轮又一轮后,刘启瞧着心不在焉的刘瑞真是气不打一处,于是故意把皮球踢到他的头上:“你觉得由田叔担任统钱令是否妥当。”

回过神的刘瑞嘴比脑子快道:“儿子以为此事甚好,统钱令非田叔这般聪明细致的长者不可。”

说到田叔,听说黄老家已暗中找回计然派的弟子,开始学习以往看不上的商贾之道,所以让有计然派的黄老学弟子管理这个统钱局也是很合理的。

只是这实操与书面可是隔着一个次元呐!

专业的事由专业的来。

虽说经济学家与富商不能划上等号,但春江水暖鸭先知——找个商人,而且还是经验丰富的商人当顾问还是很有必要的,只是这样一来……

“父皇,关于七科谪为官的特赦,儿臣有话要说。”既然要合法地雇佣商人为顾问,那就有必要更改现在政策。

麻烦的是,刘瑞提到的特赦正式刘启登基的一大仁政。

儿子在老子活着时要废除阿父的仁政。

啧!

别说是朝臣们都用“你是不是魔怔了”的眼神看向刘瑞。

就连上座的刘启都有一丝转瞬即逝的诧异,最后还是了然道:“关于这点,朕也是与你想法想通。”

此话一出,不仅是朝臣们露出见了鬼的表情,已经做好挨骂准备的刘瑞更是怀疑刘启是不是被魂穿了。

阿父你这么善解人意真的令人感到不适啊!

我可是当场质疑你曾提到的仁政啊!

你真的不用走程序地骂我几句吗?

虽然聊起写悲情的政治人物时总会提到“身死政消”一词,可是除了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时代,任何一个在乎名声的皇帝都不会在登基后立刻废除前任的政策。

皇帝这种生物是极度自私且不容许自己犯错的。

所以对臣子而言,让皇帝承认自己的错误一直都是千古难题。

若是碰上唐太宗那样的明君也就罢了,要是碰上锱铢必较的……

这一刻,刘瑞是真的被刘启吓到了。

他虽在反应过来后做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,可私底下却早就想好自己的遗书要怎么写。

相反的,朝会上的大臣见状,还以为是父子两私下聊好后搁这儿演双簧呢!

不得不说,刘氏的演技天赋在此发挥了强大作用。

即便两人没有对戏,但是凭借着各自的了解与厚脸皮,愣是把几个近臣都一一瞒过了。

“女不嫌母丑,子不言父过。”下了朝会后,卫绾不禁感叹道:“为君者讳面刺之失,而太子竟在朝会上揭开其父的仁政缺点,这可真是……”

“甚爱此子啊!”

按理说,皇帝重视太子本是件好事,可以避免嫡庶不明,诸子相争。

可在朝堂上站稳脚跟的绝对不是泛泛之辈,哪会相信典籍里的父慈子孝出现在皇家父子间,所以皇帝不惜自毁仁政也要为子抬轿的理由只有一个,那就是皇帝已经不行了。

刘瑞是刘启的第十子。

刘启将近三十岁才与薄皇后育有一子。

而这意味着刘启若是与先帝的岁数相当,那么刘瑞登基时可能不到掌权之龄。这对已有吕后临朝和外戚之扰的大汉而言无疑是非常恐怖的。

即便那时,刘瑞距离亲政只有一两年的功夫。可一两年的功夫对于那些辈分高又布局多年的老狐狸而言,绝对能让刘瑞明白什么叫寸步难行。

若论对刘氏皇帝的了解,卫绾绝对能进前十。

这个以沉默寡言著称的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