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请收藏本站网址:xiaoshuo199.com

第137节(2 / 3)

加入书签

袋里冒出一个念头,他埋头在下面写‘绿时代昌平制药厂’。

林北合上笔记本,把笔记本装包里,这时黄益民气喘吁吁冲进店里,林北背上包,到后院推自行车,路过黄益民身边,他说:“我出去一趟。”

正在四处找桑超英的黄益民:“……哦。”

林北骑车离开。

其他树叶翠绿,梧桐树叶已经变黄了,金秋的风“簌簌”吹过,林北头顶上的梧桐树叶随风舞动,偶尔有几片叶子打着旋儿落地。

林北行走在金色深秋的路上,和一个个携着朝气的人擦肩而过,来到制药厂大门口,到门卫处登记一下,骑车进入制药厂。

林北轻车熟路到副厂长刘勇办公室门口,他停好自行车,跑上台阶敲门。

正在琢磨怎么打通北方销路的刘勇说:“请进。”

林北推开门,笑着打招呼:“刘副厂长。”

“呦,稀客啊,你到制药厂有啥事?”刘勇把铅笔撂到桌子上,特意给林北泡了一杯枸杞茶,不等林北回答他的问题,他自顾自介绍枸杞的功效,“这个可是好东西,能够补肾填|米青|,你肯定需要它。”

刘勇存心想要膈应林北,报林北上回往死里灌他酒,差点把他喝伤了。

坟地周围长满了这个玩意,小孩子摘这玩意捏爆了当颜料玩,林北头一回知道这玩意居然有药效。尽管他心里震惊,但他眼神特别平静接过枸杞茶,找个位子坐下,随口说:“枸杞和茶叶一样也分等级,就是不知道哪个地方枸杞品质好。”

林北就像老朋友一样和他闲聊,刘勇下意识随意起来,随口说:“宁夏枸杞是我国最好的枸杞。”

他曾经翻过聪聪的地理课本,夜校也发了地理课本,前几天林北把地理课本翻了一遍,看到了一个板块,上面介绍黑龙江黑土地和平原地区黄土地区别,介绍东北为什么成为全国粮仓,那里产的水稻品质全国最好,上面又说和日照有关,而日照长短和经纬度有关。

林北回忆了一下地图上宁夏的位置,他心里没底,却一副我很懂的样子说:“宁夏日照长,当地产的枸杞品质肯定好。”

林北能讲出这番话,刘勇相当惊讶,同时他也非常高兴,终于有人能和他聊到一块儿了,他拉着林北侃侃而谈宁夏枸杞为什么好。

林北糅合了黑龙江水稻和刘勇说的内容,从另一个角度跟刘勇谈宁夏枸杞。

和林北聊天,刘勇相当惬意。

中午,他带林北到食堂吃小锅饭,他俩边吃饭边聊天。

林北顺势聊起了生姜:“我今天找你和你确认本月二十号,你们厂安排司机开卡车下乡拉生姜。”

不等刘勇说话,林北又说:“你们制药厂用生姜做原材料,用老姜吧。我刚刚找你,留意了一下制药厂,制药厂面积再大,也就这么大,上百万斤今年的新姜被拉到厂里,你们肯定把它们做成老姜,地方恐怕不够用吧?”

厂里从来没有采购这么多新姜,刘勇也不确定厂里能不能把新姜弄成老姜,经过林北这么一说,刘勇心里就更没有底了。

林北夹醋溜土豆丝,边吃边说:“我给你提一个建议,你安排两个人到村里教村民们怎么把新姜变成老姜,你们费了一丁点事,但是省了很大工夫。”

“他们不会窖藏变老姜,沙藏变老姜?”刘勇扒一口饭,抬头看林北。

林北敞亮说:“本地没人种过生姜,也就去年有一个人种植生姜,我帮他牵线,他卖了一些钱,今年吴家村、稻花村集体种植生姜,根本就不懂怎么把新姜变成老姜。”

“这样啊。”刘勇边吃饭边思索。

“如果你从村民那里收购老姜,咱们得重谈收购价。”林北抬头咧嘴笑。

刘勇下意识摸了摸自己的胃,抽了抽嘴角说:“我得和王厂长商量一下,才能给你答复。”

“我想给你们时间商量,但是不管是窖藏变老姜,还是沙藏变老姜,肯定要提前挖地窖,提前准备沙子,大家时间都紧,不可能让你们商量许久。”林北提醒道。

刘勇蹙眉想了想,林北说的确实有道理,他快速扒完饭,丢下一句话跑出去:“我现在找老王商量这件事。”

林北伸长脖子喊:“我就在食堂等你。”

刘勇回复的“好”只有尾音传到林北耳中。

林北低头吃饭,思考新姜去掉多少水分变成老姜,如果他从大伙儿手里收购老姜,肯定要重新给他们一个价格,那得给他们多少价格。

林北心里没有头绪,便不想了,等他和刘勇确定了新的收购价格,再考虑给乡亲们什么价格。

“未来充满了意外。”林北咕哝一句。

他在那时尽他的能力做到最好,走到未来某一个时间点,面对一个又一个意外,如果他能够处理好,这个意外或许能够变成惊喜。

林北到水池处洗餐具,把餐具交给大厨,他回到食堂等刘勇。

食堂没人了,只剩下林北一人,刘勇带着王秋石姗姗而来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